在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上,截至2018年1月30日,全国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,显示“尚在治理中”的有789个,“方案制定中”的有190个,未完成率接近一半。
“三十年污染,国外花六十年治理,国内只花一两年治理,这不合理,不现实,也不太可能。”
“控源截污”和“内源治理”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,但这八个字背后却是硬骨头。
第一次见到小龙河,史殿硕不太相信这是在北京。
一条简陋的白色污水管穿越护栏,歪歪扭扭延伸到河水深处,浑浊的污水不断从水下翻涌上来。不远处的堤坝被层层垃圾占据,散发着恶臭,野草和浮萍在垃圾和污水夹缝中肆意生长……
小龙河是北京丰台凉水河的支流,名字虽诗意,但在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上,和全国其他2098处塘、湖、河一起被列为黑臭水体。
作为长期关注河流的环保组织绿唐的理事长,2017年9月,史殿硕又去了小龙河,他发现水变清了,臭味也没有了。
小龙河从黑臭水体的名单上“销号”了。但全国的黑臭水治理状况却不容乐观: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,在监管平台上,截至2018年1月30日,全国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,显示“尚在治理中”的有789个,“方案制定中”的有190个,未完成率接近一半。
参差不齐的成绩单
2017年过去了,“大气十条”的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,黑臭水体成绩单却是一片红。
“水十条”提出,省会城市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应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,完成率达到90%。总体来看,监管平台显示,这些城市里有222条应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显示“治理中”或“方案制定”,未完成比例超过1/3。
这是一张参差不齐的成绩单。西宁、成都、昆明、合肥、乌鲁木齐、沈阳、杭州已在2017年底完成所有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,率先拿到满分;长春只完成了8%,这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察觉。2017年年底,向吉林省反馈的督察情况中就提到了“长春市建成区内有75处黑臭水体,截至督察时尚无一处完成整治”。
黑臭水体若要销号,需要同时满足硬指标和软指标:不仅4项水质指标达到要求,还需要完成公众满意度超过90%、且有效数量超过100份的调查问卷。
黑不黑、臭不臭,民众感触最深。不只是小龙河,大柳树沟、大羊坊沟……几乎走遍了北京城大小黑臭水的史殿硕觉得,“设定强制目标还挺管用的”。这一年来,他发现北京的黑臭水体正在变少。
不过,监管平台中的数据与地方政府的通报略有差异。
综合“水十条”的几项考核要求,按照地方完成治理、中央核查通过并销号的标准,监管平台的数据显示全部达到要求的,只有浙江、贵州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、四川、湖北、甘肃以及福建9个省区。
2018年1月29日,北京市水务局一位处长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,北京市建成区内的57条均已完成治理,相关结果和工程验收报告已报给住建部,等待核查。而系统显示的61条,是因为包含了各区重复报送的4条界河。
广州、上海、福州等城市均有类似情况,虽然系统中还有“治理中”的水体,地方政府已经通报实现了“2017年底本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”的工作目标。